阳光明媚,和风习习的春天,是放飞风筝展示风筝艺术的最佳时节。风筝,在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风筝”这一名称,是因为风筝上系着一种竹哨。当随风放飞时会在空中发出”筝”一般的音响,故名。风筝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艺术,并且从科学角度看,它实际上是航空器的最早雏形。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是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风筝是如何传到西方的历史和意义。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中国放飞风筝的习俗早在汉代已盛行,并且与实用想结合。汉代的韩信曾用风筝测量地面的距离,此可谓遥控测量的先河。还有南朝时代,简文运用风筝传递信件。中国的风筝艺术,不同地区有着迥异的风格流派。山东潍坊是风筝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潍坊的风筝,品种繁多,有八卦、蝉、蜻蜓、蝴蝶、凤凰、仙鹤童子、嫦娥奔月等不下百余种,且扎工粗细有致,结构巧妙,造型优美,色彩鲜艳,除了一般小型和中型风筝外,还有巨型风筝,如特大的八卦风筝,在旧时从潍坊城内拿到城外放飞,城门都出不去,要用梯子从城墙上面翻过去,同时因为分量重,只有八级大风时才能放飞升空。而龙头蜈蚣风筝,全身六十余节,百米之长。一旦升空,犹如蛟龙奔驰长空,甚是壮观。江南的风筝,则一般制作精细,小巧玲珑,如上海的“南派鹞子大王”蔡仁安的作品,是这类风筝的典型。但也有例外的巨型风筝,如上海北郊大场有一种叫“串铃”的风筝,是有六十四个八角形小风筝,组成一个直径达三米的大风筝,并系上响鞭和铜铃,放飞时响鞭和铜铃随风发出的交响,甚为别致悦耳。北方的京津风筝,以微型轻巧著称,如有一种叫“沙燕”的微型风筝,可以装入火柴盒内。
风筝的腾飞升空,是一种充满情趣,富于诗意的活动。它不独牵动着千千万万孩子的童心,也维系着无数成人对它的倾爱之心。每年清明前后,各地都有放风筝的活动,不少文人也投入其中。清代郑板桥就曾在诗中描写放飞风筝的动人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曹雪芹写有一部论述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详述数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制作工艺和技术。曹雪芹不但在《红楼梦》中多次描述风筝,还善绘画,他在那部论述风筝的专著中,还把每种风筝均绘成彩图。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