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与咖啡的情缘,据孙莺在《近代上海咖啡地图》与《咖啡文录》中介绍,最早可追溯到1851年,广东人“胜仔”在上海虹口老大桥直街第三号门开设了一家夜宵店。1876年12月该店改名为“生昌架咖啡馆”,也就是“生昌咖啡馆”。1877年12月改名为“生昌番菜馆”餐厅。1883年“生昌号”迁至福州路,改名“杏花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沪上首家咖啡店是杏花楼的前身。当时,有位进步的知识分子朱文炳在1909年曾写过一段有名的《海上竹枝词》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咖啡的形象,“考非(咖啡)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砂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同一年,由上海基督教会的一位美国传教士高杰第夫人出版了一本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具体提到了咖啡的做法是:“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趁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开出的国内最早一批咖啡馆里,已经不仅仅吸引着大批外国人来此享用咖啡,更是迅速成了城市中的时髦之物,纷纷来到西式设计的咖啡馆里喝喝这似“咳嗽药水”或是“奶咖”。如今早已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可有谁知这种生长在热带丛林中的小灌木,还有一段生动的趣闻呢!
很久以前,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镇里住着一位名叫凯夫的牧羊人,他长期与羊群相依为命,对其习性了如指掌。一天晚上,一向温顺的羊群一反常态怎么也赶不进羊圈。凯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它们赶进了圈。可这些山羊还是东撞西撞,兴奋不已。
第二天,凯夫又将羊群赶到昨天放牧的那块草地上。他在这片新的草地里发现一种开着洁白小花,结浆果的小灌木。羊除了吃一般的青草外,还吃这种小灌木叶子。当晚,羊群又是那样兴奋和不安。
第三天,他把羊群赶到那片以前放牧的草地上,这儿除了青草之外没有其他植物。晚上,羊群回到圈里,又恢复了昔日的温和和安静。羊群兴奋不安的原因找到后,他即到新草地拔了几棵小灌木回家。尝了尝毛茸茸的绿叶子,感到有一股淡淡的苦味,随之又将浆果放在口中嚼,顿觉又苦又涩,他赶紧吐出扔到炉子上,这时炉子里散发出一种浓郁的香味。经反复在口中细嚼并吞在肚里,他发现这小灌木不仅能让人兴奋得难以入睡,而且还有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他把这一新发现告诉了小镇上的人们,大家纷纷去摘这种果子来吃。以后又进一步将它们研制成粉末,作为专门饮料广泛传遍至世界各地。艾尤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