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旧上海的马车

朱玉香
2021年06月20日  浏览量:267

历史上,马车曾在上海滩上风行一时。

马车最初从西方输入,为租界洋人的代步品,四个铁轮者居多,驾车的马有单马、双马两种。车座式样分轿子式的“轿车”与敞座的“篷车”,还有车后竖有铁柱、上张车盖,介于轿篷之间的一种。这几种马车上的设备都十分考究,尤其是轿车,绿呢的窗帘、白铜的痰盂、车光的镜子、插花的瓷瓶,一应俱全。冬天铺上狐皮褥垫,备有白铜手炉、脚炉,车厢内一派春意。此外,还有一种橡皮钢丝双轮小马车,叫做“亨士美”,可以自动扣缰,驾上披锦挂彩的阿拉伯名马,最称时髦。

清光绪年间,中国人开始在上海设马房,出租马车。上海第一个坐马车的中国人是杭州人程定夷。由于制造工艺落后,最初仿西式的马车不太坚固,车祸时有发生,当时有“乘马坐轿三分命”之说,其后,经过改进,质量稍佳,乘坐者渐多。一般公馆人家,皆雇有马车夫,备有马车。官绅富豪、王孙公子、闺阁千金,出门都爱坐马车。民国初期,袁世凯的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好坐双轮马车,他后来在外白渡桥被刺殒命就是坐在双轮马车之中。当时一般官眷爱坐轿车,取其庄重;阔少、闺秀则多爱篷车,以便游目四骋。坐马车兜圈子、游名园,是最出风头的事情。当时四马路(今福州路)为市中心区最热闹处,马车出游,必兜四马路。有闲者往往下午到四马路沿街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临窗而坐,观赏过往马车,以为消遣。一般平民无力购置马车,可向马房租用,包月或临时雇坐。清末民初,几乎每条街上都有马房,以白克路(今凤阳路)的“龙飞”最为著名。还有一些马车夫自备的破旧马车沿街兜客,称之为“野鸡马车”,多集中于十六铺码头一带,车厢可坐四人,满座开车,车资每位仅铜元三枚。

当时租界有条规定:如西人马车在前,后面的华人马车不准超越,违者罚款;而华人马车在前,后面的西人马车超越则不在此例。这种歧视华人的规定,活脱脱说出租界的殖民地性质。

随着时代潮流的演进,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兴起。马车必然躲不过被淘汰的命运。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日趋衰落。至1937年,抗战前夕,还剩下“八匹马、八辆车”。抗战胜利后,马车又曾稀落地出现在上海街头。但论速度、论气派,马车远不及汽车;论方便、论实惠,马车又无法同当时流行的三轮车相比,故不再受人欢迎。上海解放之前,只有在北火车站和大世界附近,还偶尔能发现马车的踪影,上海解放后,马车在上海真正销声匿迹。

朱玉香

上篇:报业巨子史量才
下篇:击鼓骂曹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06/20/000422.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