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软实力,是当前市委确立的一项事关上海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根本战略。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如何让核心价值观凝心铸魂?如何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泗泾在其保护更新利用的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同时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打好“江南风韵、海派风度、红色风骨”的文化“软实力”底色。
位于开江中路的马相伯故居日前完成布展,并于6月26日对外开放。继2012年完成修缮后,马相伯故居于去年启动二期修缮工程,对故居后三进空间进行了修缮恢复。在策划展陈主题和表达形式时,泗泾镇与复旦大学策展内容课题组合作,将该处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进行了全面布展,以独特的江南元素、多样的展陈形式“还原”了马相伯一生,多方面展示马相伯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马相伯与复旦也有着不解的渊源。近日,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征,复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原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等一行实地参观走访改造提升后的马相伯故居。区委常委、副区长赵勇,区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陆娟娟,泗泾镇党委书记钟山,复旦大学策展内容课题组、复旦大学校友会一行参加。
回望历史还原情绪精神世界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马相伯生于1840年,终于1939年,他代表的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苦苦追求,对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无限渴望。泗泾镇古镇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罗敏介绍说,“在梳理文本、制定方案、落实展陈的过程中,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位百岁老人释放出来的光和热。这种炽热、坚韧又挣扎的力量是直指人心的,给人的冲击最终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震撼。从设计到施工,所有团队都是带着感佩完成的。”
有别于以往的布局修缮,此次马相伯故居展陈内容更侧重在精神层面,更多地还原人物的情绪和精神。展陈设计中运用场景感、情节性较强的具体故事,毁家兴学、爱国演讲、领导抗日游行等故事,借助先进的展陈手段,真实地呈现马相伯一生的坎坷、坚韧、信念以及刚毅。马相伯一生坎坷,时代苍凉的底色、怀才不遇的经历,这种时代与个人天赋、意志精神之间的碰撞形成了强烈张力。“马相伯故居是个充沛的感情世界,通过这种情感的联通,参观者会更容易对马相伯所处的时代、境遇感同身受、同频共振,从而更好地理解相伯精神,理解那种在家仇国恨、时代之困中屡败屡战、奔走呼号的伟岸和勇毅。”复旦大学课题组负责人、党委党校办主任周晔说。
立足青年开展穿越百年的对话
“90后”“00后”正在接过历史传承的接力棒。如何让年轻人与马相伯先生开展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是此次展陈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展陈设计中,我们巧妙运用了青年人的心理,在‘同’‘异’两个字上下功夫,吸引青年人的目光。”周晔表示,在故居第一进进门处,“总书记说,爱国是人类最深厚的情感,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不爱自己国家的。”这句金色的文字即为整个故居渲染了一层最鲜明的颜色。爱国,流淌在马相伯的血液里,刻写在马相伯的一生中!他毁家兴学,力求教育救国;十二次国难演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漫步回廊下、沉浸故事中,仿佛置身当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虽然我们和马相伯身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是对大师的仰慕、对先生之风的尊崇、对知识的追求等,这些是能够引发他们共鸣的。”复旦大学博士毕业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钱威丞说。
给上海一种文化阐释
上海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文化交融汇聚的城市,马相伯故居将这三种文化的精髓吸纳到文本内容和展陈空间的基础上,又结合人物本身的经历,注入了大学文化。
红色文化方面,故居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串联整个展览的一条主线。当参观者走进马相伯的世界后,会逐渐发现,他所做的诸多努力,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进行的伟大事业是完全一致的。海派文化的核心是对现代化的追求。而马相伯是自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看到外部世界变化的瞭望者,亦是中西文明交流过程中,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事迹,展陈中都做了着重呈现。江南文化则渗透在了故居中的每一个细节。故居中的一窗一檐、天井小院、白墙黛瓦……泗泾镇泗水交汇,江南文化孕育了江南士子的文人风骨。展陈的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泗泾元素,通过“泗水波纹”等细节,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在整个展陈内容中,有一个篇章专题介绍马相伯与泗泾的渊源以及和史量才共同创办了米业养正小学(今泗泾小学前身)的办学经历。最后是大学文化,作为复旦创始人,他用一生践行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在展陈文本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1939年春天,马相伯去世。同年,中共南方局成立,从此中国抗战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扭转。这一句话透出来的,正是马相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拉开新序幕而上下求索、奋斗不息的一生。“我们正在为马相伯故居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传奇一生,汲取矢志报国的精神力量,也让泗泾文化能更好地传播。”镇党群办(宣传)负责人查丽莉表示。
马相伯故居的重新布展是泗泾古镇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泗泾镇在大力推进古镇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注重‘活力古镇’,导入古镇的业态一直坚持文化性,位于古镇入口的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先后完成了动迁、修缮,南村映雪新概念文化书店、交大建筑遗产保护教学实践基地、茶文化展示空间等业态导入让老宅焕发新生,完成修缮的丁蒋陆三宅也先后导入小林漫画、古琴馆等文化性业态,已于近日对外开放。
泗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留住乡愁’是泗泾古镇恢复历史风貌区的初心,古镇是文化之根,修旧如旧只是第一步,古镇的活力与活化更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希望泗泾古镇能够体现自己的辨识度,从时代性、地方性、文化性、独特性和公益性几个维度,用文化软实力支撑起古镇新面貌。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梳理历史文化脉络、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赋能新时代泗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融合创新业态,将古镇建设成为集中体现泗泾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区、文化传承展示区、文化产业消费区,这也是党委政府提出来的‘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杨迪 陈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