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住上新房子了!太开心啦!”家住开江西路的谢秀英喜上眉梢地说,十几年的期盼终于实现。近日,泗泾镇51号地块老城改造动迁启动以来,西安路31号内人头攒动。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有近六成老房居民签订动迁协议,期盼住上新房。
51号地块里的每户房屋面积都不大,密度却很高,总面积30946平方米的区域共涉及605户,房屋性质较为复杂,有镇房管所的直管公房、无产权私房、产权私房。居住条件差,环境嘈杂,空间狭小,车辆无法通行,居民如厕要靠拎马桶解决,居民在房间或公共走道内搭建灶台煮饭烧菜,存在安全隐患。
81岁高龄的谢秀英曾是松江中心医院的职工,在这里一住就近五十年。由于房子没有厨卫设施,自老伴走后,谢秀英以吃外卖为主,每天花12元买一份盒饭分两顿吃。洗澡也是老大难问题,平时只能简单地擦身。更为艰苦的是,如今仍需要每天拎着马桶去马路对面的厕所倾倒。
楼组长陈国华近日也开始了奔波,劝说邻居早日完成动迁。陈国华家住在西安路,每到下雨天房子就会漏水,每年台风天气较为恶劣时,更是要面临举家转移。自2004年该地块出让后,周围的居民就一直期盼着动迁。说到这里,陈国华一度哽咽:“终于盼到了!新房子有电梯,也不用爬楼梯了,公家的房子变成我们自己的房子,我们很满足。”
据了解,由于设施老旧且居民动迁意愿强烈,结合老城改造计划,该地块于1999年纳入动迁范围,后于2004年出让给开发商。然而,却因设计住房容积率、住宅限高等问题与新的建设用地控制规划相矛盾,导致动迁工作停滞不前。
“如果按照新的控制规划,同时兼顾建造成本等现实因素,新的楼房将呈现一梯多户的形态。这一想法马上就被驳回了,镇政府要求房屋设计必须考虑南北通透、居住环境舒适等问题,让动迁居民住得舒心、安心。”泗泾镇规土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此,区、镇两级部门多次与市规土局协调并实地查看,试图寻找最佳方案。去年下半年,市规土局出台相关规定,为泗泾镇51号地块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参照。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推进,最终促使动迁工作驶入正轨。
因受限于原拆原建,该地块全部动迁完毕成为净地后,才能审批造房。根据相关规定,划分后的区块内签约率应达到100%,且整个地块签约率达到95%以上后,该区块内已签署的房屋动迁补偿协议方可生效。这意味着,越早达到规定的签约率,居民就越早拿到新房。
在西安路31号,开发商项目部每天接待20户居民,提供咨询、签约,并有拆迁实施单位、所属居委会、拆迁实施单位、动迁办的工作人员驻点进行常态化调解。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菲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