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常熟虞山游(上)

辛秋甲
2021年08月25日  浏览量:113

苏、杭被誉为“人间天堂”。当你游罢了“天堂”之后,不要忘了还有个“天堂一只角”也颇值得一游,这就是距苏州不过40多公里,距上海约90公里的常熟虞山。早在商代末年,中原周太王的次子虞仲与长兄泰伯,为将王位让给弟弟季历,避逃江南,虞仲死后,葬在虞山上,地因人重,加上虞山景色秀丽,渐渐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区。金桂飘香的十月,我们趁暇补游了这久享盛名的“天堂一角”。

破山清晨游“兴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饶富画意的笔触,将兴福寺幽美绝伦的景情描绘得蕴藉动人,令人神往。

清晨,旅游车把我们带到破山脚下。著名的兴福寺,就坐落在晨雾缭绕的山谷之中。一下车,我们就被面前的景色迷住了。路旁古松参天,修竹似海;巍峨的破山,宛如墨色的剪纸,在晨光微明天幕映衬下,显得格外雄伟。“破山本是虞山的一部分”,导游向我们介绍说,“相传唐贞观年间,山中有条白龙,每天都化为一白发老翁来兴福寺听经。寺内的高僧获悉此事后,请它显现原形,愿念摩柯经为之助威。但当老翁果真现出真身腾空而起时,高僧一时惊恐,竟误念揭谛咒,召来了天神与龙搏斗,白龙斗不过天神,破山而去,留下了这座‘破山’和‘长涧落千尺’的‘龙涧’”。

跨过龙涧,我们进了兴福寺。这是江南最古老的一座寺院,初建于南齐,时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扩建时,在大殿基础上发现一块巨石,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于是改寺名为“兴福寺”。后经增修,成了江南的一座名刹。近些年来,有关部门拨款修葺寺殿,重塑金身,古寺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秋风落叶满空山,古殿残灯石壁间”的凄凉景象一扫而光。新修的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大肚弥勒、韦驮等塑像造型生动、色泽明丽。西方三殿的墙上,还保留着几幅太平天国的壁画。后进的大雄宝殿经修缮扶正,大殿柱础上雕刻的“压地神童牡丹花”异常精美,为宋代遗物。在大殿后,导游示意我们去看一块其状如牛的巨石——兴福石,石上“兴福”两字还依稀可辨。据说站在上面,可获“兴”、“福”。我们也随着人流相继登石,以佐游兴。

大殿的东院是一座雅致的寺庙园林,步入园门,一阵木樨花的香气扑人眉宇,使人心旷神怡,不少粗可合抱的栗子树,栗子虽已采摘,但偶尔还能见到一嘟噜一嘟噜满身带刺的栗子球,悠悠晃晃的挂在枝头上。园内的布局,仍保持着常建诗中的意境。这里有静谧宜人的“通幽径”,有九龄童篆刻的“空心亭”,有传为彦偁法师拔箭救虎的“救虎图”,有产千叶白莲花的“莲花池”和产无尾螺的“空心潭”……最后,我们来到由“宋四家”之一的米南宫手书《常少府题破山兴福寺》诗碑前。相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偏爱常建诗“欲赴其韵作一诗,总不能成,乃知造意者之难也。”诗人隽永的诗章,由大书家挥写,再经名手镌刻成碑,成为兴福寺内不可多得的瑰宝,欣赏名碑,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乐趣。游伴中的书法迷,竟流连不忍遽去了。当同游者催促我们上路的时候,已是“初日明高林”的时分了。

读书台前有书声。当车驰近“石梅”,我们听到了琅琅的书声。这是从昭明太子读书台前石梅小学传出的晨读声。昭明太子读书台,相传是梁武帝之子萧统的读书处。昭明太子自小酷爱文学,曾读破东宫三万卷古籍,精选先秦至梁代一千多年的诗文辞赋,编成《昭明文选》三十卷,对后世影响甚大。由于他“心爱山水”,喜“携书出读”,足迹所至遍及江南,故许多地方都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尽管如此,不少人却偏爱常熟的读书台,并视之为真迹。原来昭明曾为虞山招真寺撰过一篇碑记,碑文中有“远望仲雍而孤坟萧瑟,旁临齐女则哀垄苍茫”之句,不但证明他确实到过虞山,还透露出他对常熟山水的依恋之情。“书台积雪”是虞山十八景之一。明代弘治年间,邑令杨子器还在这里筑亭纪念。亭柱子上有联:“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抹薄恍疑帝子读书声”,亭中保存着昭明太子执卷读书像石刻和清代觉罗雅尔哈善书写的字大径尺的草书“读书台”碑。而今,这里已辟为“书台公园”,激励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勤奋攻读(未完待续)。辛秋甲

上篇:没有了
下篇:金鳞翩跹养鱼乐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08/25/000220.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