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秋节和嫦娥奔月

何再云
2021年11月10日  浏览量:103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当时皇家要在这天祭拜月神,民间则庆贺秋季的丰收。但“中秋”的话题,在唐代更加引人注目。唐诗中的“中秋”是个望月兴叹的话题。最有名的诗篇便是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面对中秋佳景,也会引起诗人词家的感叹,最有名的便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他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之弟)。”诗人胸怀壮阔,其词意境又在李白之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除了吟中秋诗词,中秋观潮也是一个热闹节目,这个节目早在西汉枚乘的名篇《七发》中已有描绘,唐宋时观者日益增多,至明清尤盛。中秋余兴节目,除燃灯祭月,中秋观潮之外,吃月饼、吃芋头、饮桂花酒,各地还有种种民俗,如四川、湖南、湖北的“打糍粑”,北京玩兔子灯等民俗,中秋盛况由此可见。

那中秋习俗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地上的庄稼都枯死,民不聊生。这时,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了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很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这中间,心术不正的蓬蒙乘机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后,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乘机偷吃不死药后自己能得道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当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震惊又愤怒,抽剑去杀恶徒,见蓬蒙早已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便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眼前。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是举行迎寒和祭月。旧时的沪上妇女在祭月之后还有结伴出游赏月亮的习俗,当时叫做“走月亮”。每到中秋之夜,居住在上海老城厢的妇女,便在弄堂里集中,结伴在街上游行。当时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是城里居民必去之地。石桥之下碧波荡漾,月亮照在河面上,微波粼粼,银光闪闪,月影与空中的月亮恰成美丽的映照。这便是著名的“沪城八景”之一的“石梁夜月”。由于妇女夜游难免会遭来浪子们的采花扑蝶的骚扰。1838年,上海知县黄冕下令禁止和取缔妇女中秋集群赏月,上海“走月亮”的风俗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何再云

上篇:报业巨子史量才
下篇:上海建县已经有730周年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11/10/000314.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