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襄夫育子
庞明德(1882—1938年),史量才的原配夫人,帮助史量才一手创办上海女子蚕桑学校,主持家政事务至谢世。她原籍江苏江宁庞家桥人,七岁丧母,其时正值裹脚年龄,因无人过问遂成天足。但其父还是不忘请师教她读书识字,加上她聪慧勤学,识字至能读《古文观止》,至于《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朱子家训》《闺训千字文》等皆能熟读成诵。
当时,其父庞品三在泗泾与史量才之父史春帆合伙开办“史太和堂”药铺,于青梅竹马之时订下了儿女婚约。史量才在上海谋生之初,不毁婚约,于1904年春由泗泾赴江宁迎娶庞明德为妻。从此以后,这位远近称道的私塾女先生,辞别家乡受其启蒙的童子,成为史量才夫人。
新婚,史量才就把创办女校之事和盘托出,并请她襄理校务,帮夫处理女学生间的诸多不便之事。从此以后,庞明德成为上海女子蚕桑学校的校务、教务骨干。她经常向学生们做蚕课实验示范:卿蚕、喂蚕、清理桑叶、清除蚕屎、蚕匾上架等。还在丈夫指导下,辅导学生做好室温变化,显微镜下育种观察、休眠、上山吐丝作茧等工作。遇到气温变化,还要生炉增温、值班护蚕。至于校务,自然少不了对学生勤学、守纪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由于庞明德悉心耕耘,蚕校学生的刻苦勤奋和良好的校风,一时成为楷模。受国文、数学、蚕桑、理、化、生、训育、英语等教员的尊崇。
当时著名的报人包天笑在授过好几家女校国文课后评价说:“像民立女中和女子桑蚕学校,我所教的班级都非常齐整,用不着厉言疾色。某些女校班次既杂、人数亦多……似非稍加严厉不可。”又说:“女子蚕校开办甚早,在那里毕业出来的学生,由各处聘请,或自设养蚕所。”黄炎培先生对于上海蚕桑学校及庞明德女士,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光绪三十年,创女子蚕桑学堂于上海桂墅里,当时夫人庞明德襄理校务,实为吾里女子蚕业教育之嚆矢。”史量才先生创办上海蚕校成功,其夫人功不可没。兼以庞明德贤淑理家,懿德育子,史量才先生对夫人终身感恩。
在1916年秋天,泗泾史公馆(后之史量才故居)建造时,史量才决定以夫人的名字命名公馆为明德堂,勒石原物尚镶嵌于外墙东北墙基上部。稍后,以汉白玉为梯的上海铜仁路史公馆落成,又以明德堂命名。
庞明德小史量才两岁,史量才先生殉难后,庞明德曾居泗泾闭门不出,唯诵经念佛。1935年初冬,史咏赓劝母去香港散心,此时庞明德已患病,后亡故于香港寓所,终年57岁。庞明德一生,始终宽以待人,直至20世纪末,泗泾史量才故居修缮采访时,当年认识她的人仍感念她的优秀品德。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