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以“新”换“心”

“泗言坊”里说出自家人的心里话

赵娜
2022年02月25日  浏览量:205

“泗言坊”收到居民锦旗

为进一步深化“家门口”服务体系,持续巩固提升“人民满意窗口”标准化建设,泗泾镇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工作与信访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创新推出“泗言坊”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汇聚工作合力,不断探索信访工作新路径,带动激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

坚持党建引领

多方聚力强基础

以“泗言坊”党建品牌为引领,泗泾镇不断创新开拓工作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镇、社区、居委会”三级工作网格。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打通工作权限,努力提升辖区居民在信访过程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努力将各种信访矛盾风险吸附在当地、化解在基层。

“泗言坊”联合42个居委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老娘舅”队伍,以居民区书记、党员志愿者、驻居律师、人民调解员、社区民警等组成“连心桥”“知心大姐”“春雨工作室”等信访调解工作室,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坐堂式”以及上门服务调处的方式,参与信访接待和矛盾纠纷调解。每周二的政府班子领导和“两代表”联合接访日,请专业律师来到接访大厅,对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及时给出专业意见实现诉访分离。

同时,“泗言坊”引入“五老松”调解工作室等第三方力量,由有着丰富的理论及实战经验的政法条线、社区工作中离退休人员等组成调解指导员,专门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案件,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建议,并引导来访群众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表达诉求。

深化服务体系

力量下沉提效能

为更好发挥信访工作效能,“泗言坊”不断深化“人民满意窗口”标准化创建,推进信访工作“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将诉求窗口有机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将信访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拓展到群众“家门口”,努力让群众“最多访一次”,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让人民满意的信访窗口。

镇信访办深化“两见一到”工作法,积极上门走访,推动信访工作“止新化旧”,信访工作者从“收信人”变为“敲门人”,从“办信人”变为“贴心人”。

坚持接访力量下沉,镇领导、部门带案主动下访、定期回访,努力当好群众身边的贴心人,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力求矛盾在基层化解。和信访人用“交朋友”的方式,化解心结、处理矛盾,居民群众对信访工作也越来越信任和支持。

“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这是镇信访办全体工作人员的坚持,也是“泗言坊”党建品牌的宗旨愿景,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现场耐心协调、掌握实情,从而推动一批信访矛盾有效解决。

拓宽诉求渠道

以“新”换“心”解难题

“泗言坊”分析信访群众“画像”,创造性提出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双疏导”创新方式。一方面耐心听取上访人员诉求,分析来访者的心理、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通过细致讲解相关政策,加强正面引导。另一方面,在政策宣传之余,及时疏导、安抚信访群众的负面情绪,打造“群众信任工作基地”,实现党建引领群众,把“信访”变成“信任”。

此外,积极探索新时代下信访新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双服务,开启群众诉求渠道“不打烊”模式。去年6月,线上服务窗口开通,对收到的居民诉求在第一时间线上联系回应、转办处理。

依托“泗言坊”党建品牌,更多居民有了反映问题、提交建议的新途径,更多居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泗泾城市发展的“金钥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一个个人民建议征集、转化的过程中,融入进泗泾发展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

通讯员 赵娜

上篇:走失男孩二十分钟找到家人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3-02/25/000640.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