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字在文字中属“竹”部,篆字中的“笑”是一个手足舒张的人形之上有两丛竹叶。“竹”与“笑”有什么关系呢?古人解析造字含义时说:“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这种解将实在勉强得很。乐,当然会笑,笑却不一定是乐的表现。笑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在面部的显露,其感情色彩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冷笑、苦笑、惨笑等等,都毫无快乐、愉悦的意思。纵观历史上关于“笑”的记载,笑得使人快乐的好事不多,因笑而惹起大不愉快的例子却不少。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初到吴国,吴王希望看到孙武训练士兵的实效,就派三百名散漫、娇弱的宫女,由两名得宠的妃嫔当队长,要孙武试着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的战斗队伍。孙武传令,命妃嫔宫女们听鼓声集队。那两位妃嫔怎把孙武的号令放在心上,鼓声已起,还带着宫女们嘻嘻哈哈笑成一团。三通鼓罢,孙武在将台上变了脸,喝道:“令不肃无以成军,立斩队长,”竟不顾吴王求情,把他所宠爱的两个妃子杀了。此后孙武为吴王练兵固然获得了成功,那一对妃嫔却因为忍不住嬉笑而送掉了头颅。
齐国的国君齐顷公当政时,晋、鲁、卫、曹四个邻国都遣使来聘。事有凑巧,晋使郤克眇一目,鲁使季孙行父患秃发症,卫使孙良夫跛足,而曹使公子首是个驼背。那齐顷公年轻好弄,为了博他寡母萧同叔子(萧同是国名,叔子是国君叔父之子的意思)展颜一笑,特意找来了眇、秃、跛、驼四个残疾人为“御者”,驾车去接四国使者赴宴。事先,让萧同叔子和许多宫嫔藏在车行必经的高台口窥视,萧同叔子看到四乘车上眇对眇、秃对秃、跛对跛、驼对驼,禁不住哈哈大笑;众宫女更是指指戳戳,笑着,喧哗着,声振屋宇。四国使者觉察了齐顷公的捉弄,引为奇耻大辱,归国后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四国伐齐的大战。就这一阵笑,使齐顷公损兵折将、丧权辱国,差一点被逼着把母亲送去敌国作“人质”。
更有因求一笑而招致国破身亡的是周幽王。幽王为了引宠妃褒姒开怀一笑,把为防备外族入侵时报警而设的骊山烽火台点燃起来,各路诸侯看到烽火率领军马星驰入援,到达骊山才知道幽王在开玩笑,只好骂骂咧咧地退回。
褒姒见那么多人上当受骗、空劳往返,在骊山顶上笑得花枝招展,幽王也为此而十分得意。遗憾的是,不久后犬戎入侵,京师被围,幽王忙命点燃报警烽火,各路诸侯却以为幽王又是在逗笑,谁也不出兵救援。结果幽王被杀,京城残破,西周从此灭亡。上述三种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笑,带来的后果是杀身、倾城、覆国。
那么,“笑”是否只能是坏事,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呢?当然不是。同样是春秋时期,晋文公厉兵秣马,准备去攻略邻邦卫国。大臣公子锄知道后,在文公面前仰天大笑,文公问他为什么?公子锄说:“我想起邻家有一对夫妻同行路过田野,丈夫看见桑树下有个单身女子很美,就丢下妻子跑过去调戏她。一会儿,听见妻子那边有说话声,抬头一看,嘿!还有个男人在起劲地调戏他妻子哩——想起这件事,我就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晋文公一听,便打消了伐卫的念头。不久探马来报,北方的强邻正准备待文公伐卫,乘虚袭击晋国的边疆哩。公子锄这一笑,使晋国避免了两场战争,拯救了许多士兵和百姓。
齐国的另一个国君齐景公,登牛山之顶置酒远眺,看到的是自己国境内一片锦绣山河。忽然,他长叹一声说:“唉!朕的国家多么富庶美好,但朕总有一天要丢下这大好河山而死的,为国操劳有什么意思?真是可悲啊!”说完,便流泪不止。景公身旁有三个重臣,见国君流泪,为了表示忠诚,忙跟着流泪,有的还哭了,齐相晏婴看到,却拍着腿大笑起来,景公发怒了,问:“见到朕悲哀,你为什么好笑?”晏婴说:“今日牛山之游,我看到了一个胆小怕死,只想到自己而不想到社稷的国君和三个不识大体、一味逢迎拍马的臣子。他们表演得淋漓尽致,我怎能不笑,”景公总算是个明白人,由晏婴这一笑而振作起精神,从此勤理国政,也不再接近那三个顺从地陪哭的人了。
历史上关于“笑”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玉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笑中藏刀”的唐代奸相李林甫,“笑比黄河清”的宋朝直臣包拯等等。
总之,“笑”有各种不同的动机和效果。纵欲的笑、嘲弄人的笑,逞一己之私的笑,其结局往往不大佳妙,而把个人喜乐与民生国计联系起来,则他的笑声将传承于天地之间。
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