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陶宗仪和“南村草堂”

穆紫
2024年06月05日  浏览量:9

在法国巴黎大学图书馆里,收藏着我国元末明初的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的巨著《南村綴耕录》。这在国外大学里显然是不多见的。《南村辍耕录》共30卷,记载了元代典章制度、艺文逸事、戏曲诗词、民俗民风、农民起义等珍贵的文史资料。而陶宗仪在泗泾南村前后隐居的几十年中,耗费二十多年时间写成了这部巨著。

(二)避战乱结庐泗滨事有因

元至顺三年(1332年)8月,时年21岁的陶宗仪参加江浙行省乡试未得中举。此后近10年勤务古学,寓居杭州、嘉兴、昆山等地,身影如波光荡漾中的一叶小舟,往来于浙东、浙西,始终漂泊未定。

元末,社会动荡,烽烟四起。而此时,处于江浙交界的松江府相对安定,四方文人也纷纷到松江躲避战乱,陶宗仪的父亲曾在松江做过官,自小对松江就有印象。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陶宗仪44岁那年他携家带口,从海路出发徒步居松江,先在贞溪(今青浦小蒸)落脚。第二年便迁居至“松城之北、泗水之南”(今泗泾镇南)的南村。南村,近山临水,风景秀丽,居长泖之上,去城北二十余里,因在泗水(今泗泾塘)之南,故名南村。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元代的南村“水深林茂,南浦环其前”,是一方清静之地。陶宗仪南村草堂在焉、隐居于此,故称“泗滨老人”。

陶宗仪为了买地结庐、定居南村,他尽力筹措家资,自食其力、躬耕陇亩,设馆授徒,过着清贫的生活,集资建造“南村草堂”作为耕读之所。当时他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对南村草堂和陶宗仪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草堂“左右到琴瑟书册,前后多桑麻竹树”,“绕屋种菊数十百本”,“四顾皆平畴,远水出户则可览观江山之胜。四时有耕钓蚕收之营,晨夕有读书谈道之乐”。陶宗仪常“幅巾短褐”,独自放歌田园,不以劳作为苦,反以农耕为乐。

他也常与当时华亭名人袁凯、邵亨贞、孙道明等好友或谈经论道、切磋学问、写诗填词;或坐船出游,徜徉于三泖九峰之间,品茶饮酒,逍遥其间。其中与泗泾人孙道明最友善。风清浪静之时,两人泛舟南浦,宗伩制词,道明倚洞箫吹之,极鸥波缥缈之思。他平时沉默寡言,一旦遇到知己,便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至论古今人物,上下数千年,竟日不倦”。

穆紫

上篇:贡固山传奇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4-06/05/000859.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