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也叫端午)吃粽子,这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相传端午这一天,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老百姓出于对屈原的崇敬和热爱,把粽子投进汨罗江,希望江里的鱼虾吃了粽子以后,不要再伤害屈原的遗体。以后逐渐形成了端午吃粽子的风俗,且传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
粽子古称角黍、包米、裹蒸、筒粽等。较早记载端午吃粽子风俗的是东汉末年应劭著的《风俗演义》:“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东汉时粽子不过是一种普通食品,而且不只是在端午吃。到了西晋,才逐渐固定在端午吃粽子。魏晋时已很盛行。到了唐宋,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名食了。唐玄宗有“四时在竟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宋代,端午粽子种类渐增,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粽子有馅也始于宋代,以枣、栗、柿子、银杏、赤豆为馅。明代粽馅更为丰富,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清乾隆年间,又有了火腿肉粽。粽子发展至今,其品种之多、花式之繁、风味之异,不胜枚举。馅有荤素之分,味有甜、咸、香、鲜之别;以形状分,有角粽、锥粽、笔粽、枕头粽、宝塔粽等。粽子还有南北两派。以分量来说,南大北小;以花式来看,北简南繁。在北方,多以枣、豆沙为馅;在南方,粽馅有鲜肉、鸡丁、火腿等。粽子既是应节食品,又是传统小吃,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厦门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粽,山东的黄米粽,徽式的绿豆火腿粽,西安的蜂蜜凉粽,台湾的“八宝粽”,北京的江米小枣粽,潮州的“双拼”粽等,多滋多味,各具特色。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富有盛誉的粽子店,如嘉兴五芳斋,潮州诸老大,上海乔家栅,万鑫斋等等。
在国外,日本、朝鲜、越南和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等许多国家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朝鲜、越南吃粽子的习俗与我国大同小异;但日本,中、南美洲国家却有他们特殊的习惯,如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五月五日,粽子是用米粉做的。墨西哥的粽子叫“达玛尔”,其做法和形状与我国的很相似,但它以粗颗粒的玉米面为原料,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的,里面放入肉片和辣椒,又香又辣。
脍炙人口的粽子,千百年来,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如今,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具有经久不衰人文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俗风情魅力。沈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