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顾绣已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布。顾绣作为古代著名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绣法传统,所绣佛像、人物以及山水花鸟,气韵生动,五色斑斓,被人们誉为“天孙织锦手出于人间”。今天,驰名遐迩的苏绣,则又是继承和发展了顾绣的技法传统而形成它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顾绣在我国刺绣工艺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说到顾绣的形成和发展与露香园息息相关。
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大官叫顾名世,他在上海县城北面的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园林,在挖掘池塘时,发现了一块石刻,上面有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写的“露香池”三个字,于是便把这座园林取名为“露香园”了。当年的露香园,以十多亩面积的露香池为中心,四周分布着阜春山馆、碧漪堂、独苑轩、露香阁、分鸥亭、青莲座等建筑景物;在一座大土山上,栽种着葱茏蓊郁的松桧、杉柏;在溪流萦绕、茂林丛篁间,建有极富春野风光的茅屋、板桥、竹篱。
顾名世除以露香园作为招待宾客和赏景之外,并由女眷制作一些手工艺品,又种植果树、蔬菜并进行加工,除自用以外,还用来馈赠亲友。后来流传出去,有的就成为上海名产,如顾绣、水蜜桃、银丝芥菜,“上海顾振海墨”等都是。露香园的顾绣是从顾名世的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开始的。她擅长绣佛像、人物,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使人看后油然感到“发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她的作品流传不多,而“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
到了顾名世的孙子顾寿潜、孙媳韩希孟时,顾绣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他们夫妻俩都擅长绘画,精通六法。韩氏还把画理与刺绣技法融于一炉,所绣山水花鸟为当时书画家所称崇。董其昌曾赞曰:“非人力也”。她所绣的《洗马图》《藻虾》册页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还有藏品供观赏。由于顾绣多取法于古代绘画,所以又有“画绣”之称。在技法上,其劈丝过钿于发,落针用线无针痕线迹,其配色又深浅浓淡,精妙得宜,自然浑成,形成了顾绣的传统特点。以后,顾氏子孙家业衰落,他们的妻女婢妾都学韩希孟而从事刺绣生产,顾绣便成了商品。清初,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能诗文、善刺绣,因守寡家贫,遂以传授顾绣技法为名,广收门徒。自那以后,上海旧城中及城外四乡妇女靠顾绣营生者日多。同时,上海又有一批商人,向民间收购绣品,开设顾绣庄。顾绣之名传遍江南一带。清初,尺幅顾绣值银达数两。以后,又从观赏转为实用,多绣衣裙、袍服、屏幛、佩囊等。在清代,顾绣还传到了苏州、杭州,影响遍及长江下游一带,当时顾绣已成为刺绣工艺的通称。凡上海所产的绣品,不管风格技巧如何,也都一概称之为顾绣。但到了清代后期,自从苏绣出现了沈寿等艺人的作品后,顾绣就与露香园本身一样日趋没落了。半个世纪以来,顾绣几乎湮没,露香园也一无遗存,只留下一些如露香园路、阜香街等路名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从1972年起,在周总理关于“挖掘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指示下,经过各级领导的重视,顾绣基本上恢复了原有的特色,而且在构图、取材、针法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山宵楼关》《水仙蝴蝶》《枇杷小鸟》等作品,画面生动逼真,古朴文雅、构图丰满匀称,针法匀齐、细密,改变了过去针法稀疏零落的低沉情调,代之以欣欣向荣、生动活泼的绣面。作品中的景物远近相宜,浓淡对比鲜明,空间层次清晰。使绣面更加幽深浑厚,生动感人。在取材方面,也比过去广泛,技法上更吸取了其他绣种的特点,由原来的20余种增加到40余种,劈线也发展到1/24、1/30,绣工精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风格古朴,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自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顾绣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传承、发展,岌岌可危长期湮没民间的顾绣艺术,终于迎来了春天。李杨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