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常熟虞山游(下)

辛秋甲
2021年09月25日  浏览量:80

游兴正浓,导游请我们去喝焦尾茶了。“焦味茶?”有人看着服务员端来的一杯杯芳香明净的虞山新茶,不解地问。导游笑笑说:“不,是尾巴的‘尾’,是因茶屋前的焦尾泉而得名的。”我们呷了一口甜津津的新茶,兴致勃勃地问起焦尾泉的来历来。常熟古称琴川,是西施鸣琴的所在。镇上有并排如琴弦的七河,称为琴河。琴河的源头就是这焦尾泉。泉水明净甘洌,用来烹茶最为相宜。叶圣陶先生曾来此品茗后,还乘兴挥毫,为泉题了字呢。顺着导游的指点,我们看了叶老古朴端庄的篆体题字。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位当地老翁,这时笑眯眯地插话道:‘焦尾’还有另一个出典哩。”他告诉我们,汉代著名古琴家蔡邕曾到过常熟,一天他在街上闻到一股焦香,只一嗅,他就知道烧的是古桐树,这正是制琴最佳树料。他连忙循着焦味,找到那户烧火的人家,从炉膛抢出那截古桐,浸入池中。后来,用此木制成的琴,果然音名鸣悦耳,可惜琴尾已被烧焦。这张琴就被称为“焦尾琴”,而浸木的池泉就被命名为“焦尾泉”了。从那以后,常熟人不再乱烧琴材,往往将它制成古琴,所以常熟琴人辈出。《四库全书》载:“琴派各家不一,而清微淡远,惟虞山为最。”地方志中也自诩:“是弹琴家,独吾邑为正宗。”

谒先贤墓,游“虞麓”园。焦尾茶涤净了我们旅途的风尘,大家游兴倍增。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先贤虞仲、言子的墓前,虞仲其人,早为世人所熟知。言子又是谁呢?言子,名偃,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他主张“施教于民”,对孔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民学道则易使”的论点信守不渝。在担任鲁国武城地方官时,把平生所学都用来治理这个县。后来,孔子路过武城,但闻弦歌之声不绝,但见道不拾遗,民勤物阜,一派升平景象。一问原来是自己的学生言子在这里治政理民,于是对他倍加器重。以后言子来到常熟,对振兴东南的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尊为“南方夫子”。言子墓同仲雍墓相邻,都是南方大型的古墓葬。墓前数百米长的墓道上,布列着“影蛾川”“文学桥”“半山亭”“御碑亭”等古迹,还有龙头与宝珠,重重叠叠的牌坊和从言子故居中“墨井分源”而成的墨井等。半山亭中,悬挂着康熙帝谒言子墓时所题的“文开吴会”石匾。乾隆帝南巡时,也为言子墓书提了“通启东南”石坊。

同行的人中,不知谁吟起了诗:“江海会合钟明贤,高山有墓人仰止;峻嶒百级抠衣登,共拜南方一夫子。”出言子墓北不远,便是位于虞山东麓的人民公园,依山傍城,得真山真水之趣,园中奇石林立,楼榭停匀,“双茅亭”与绕亭的“溪湖”深富山村野趣,这里是常熟“灵石”的荟萃之地。翟式铝东皋草堂的“碧芙蓉”,晚清文人张隐南题有“刳神胎,出灵气,一舒一卷如天下云”的“卷云石”和元代书家赵子昂题书过的“沁雪石”等著名湖石,都在这里。

直上辛峰顶,俯瞰全城景。在公园后门翘首西望,耸立在辛峰之巅的古亭已经在望了。辛峰是常熟城内的一座山峰。据《长昭令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常熟常遭倭寇骚扰,县令王铁为保卫常熟,发动乡民筑城,将辛峰也围入城内,以便登高瞭望,详察敌情,使倭寇不敢轻易到此。至今,辛峰之西的山麓上,城墙的土垣仍历历可见,“辛峰夕照”也被列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我们一口气登上辛峰,顿觉“我高众山低,胸坦心也舒。”俯瞰山下,全城景色尽收眼底。远处,无垠的平畴,聚散的村落,闪光的河流,在秋日的映照下,显得分外明丽。南面,是波平若鉴的昆承湖,东面,则有凌霄插云的崇教塔。崇教兴福寺塔创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它保留着我国早期佛塔的特征,同西安大雁塔形式相近,四面九级,高67.14米,蔚为壮观。有人说,常熟之所以文人辈出,就因为有这宛如卓笔的崇教塔和犹似宝砚的昆承湖。这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常熟多文才却是一个事实。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就是以常熟名人、文坛巨子钱谦益与江南名妓何东君的爱情实事为主要创作素材,而塑造出侯朝宗与李香君这两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他们的墓如今还在虞山剑门拂水岩下的花园浜。为大家所熟悉的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也是常熟人,他晚年罢职遂归原籍后营造的“雅庐”,尚有遗迹可寻;城内还保存着他父亲翁心存为其祖母庆寿,取“彩衣娱亲”之意更名题匾的大型宅第“彩衣堂”。石谷老人王翚等虞山画派中的佼佼者也都生长在这块沃土上。

当我们乘的旅游巴士回去时,同伴中又有人吟诵起陈从周教授的《忆江南》词:“虞山好,景色招人来。一望长江舒极目,园林俯视现楼台,重见画面开。”(全文完)

辛秋甲

上篇:没有了
下篇:浓荫深处“知了”噪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09/25/000272.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