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浓荫深处“知了”噪

万泽
2021年09月25日  浏览量:97

蝉,别名“知了”“蜘蟟”。古人称之为“蟾蜩”“蟾蛄”“麦蚻”,上海地区的土话叫“夜壶子”。每到夏秋两季,蝉是大自然中最热情的歌手。它们的踪迹无处不在,只要有几树绿柳、数株梧桐,就会有它们的歌声在浓荫处回荡。因此,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也相当密切。蝉蜕,是一种中药;蝉翼,是古代一种极细极薄的绢;蝉鬓,是一种女子的发式;蝉冠,是贵官的帽子;蝉珥,是皇帝近侍帽上的饰物。古人形容女子之美,有“螓首峨眉”之语。螓,也是蝉的一种,头方额广,体有彩纹,文人雅士因用以比喻女子头额的整齐美丽。

唐时的京城长安,每年夏天常有人捕捉鸣蝉沿街叫卖,给它起了个名叫“青林乐”。孩子们买了以后装在小竹笼里置于庭间树上,可以鸣叫一两天。也有些人把蝉握在手中使它发声,以声音的长短赌输赢。

诗人们听到蝉鸣声的感觉就不同了。他们用蝉生命的短促联想到人生之无常,常为此而感慨无穷。宋人杨万里句:“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得诗人白发生。”通俗易懂而又有深意。

刘向《说苑》中有则故事,也是以鸣蝉为由头的。吴王决定攻打楚国,臣下少孺子担心别的强国将趁机偷袭,但是他不敢直谏,便对吴王说了一段寓言:“园中榆树上有一只蝉正在得意地长鸣,不知道螳螂正躲在它身后,螳螂已经作出了捕蝉的架势,却不知黄雀已经在螳螂后面伸须欲啄;黄雀还没有来得及啄去,树下猎者的弹弓已经向它瞄准了。所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吴王听了,就打消了伐楚的计划。同样是“螳螂捕蝉”,东汉蔡邕的一则故事更为离奇。一天,邻人请蔡邕来家喝酒,蔡邕到邻家门口,听见里面有人在弹琴,站停听了一会儿,他反身急急地走了,邻人发现后追来讯问,蔡邕说:“请我喝酒,怎么心存杀机?从你的琴声中显露得很清楚。”邻人想了想,大笑地承认。原来,他一面弹琴,一面看到院里树上有一只螳螂正悄悄地爬向鸣蝉要捕杀它,他心里唯恐蝉儿逃走,希望螳螂迅速举起大刀,想不到就反映到琴声中去了。

还有一则与蝉有关的故事也很有趣。东汉大画家顾虎头,多才多艺,尤精绘画。但有时候又很傻,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朋友中有个名叫桓宝的常常要戏弄他。一天,桓宝取一片柳叶对他说:“蝉在树上为什么不会被鸟啄食?因为蝉能够在万千片树叶中找到一片可以隐形的叶儿,躲在隐形叶的后面,飞鸟就看不见它了,这片叶子正是蝉儿赖以隐形的。”顾虎头痴劲发作,信以为真,把叶儿采到了手。一会儿,桓宝故意把屎尿搞在顾的身上,顾怒叫起来,桓宝装着吃惊地说:“啊,隐形叶起作用了,我根本看不见你站在这儿。”顾不但不怒,反而更喜欢这片叶子了。那位桓宝先生,毫无疑问是古时候的“洋场恶少”。

还有一则武将的故事也与蝉有关。宋神宗时的东京殿帅宋守约,到了夏天蝉鸣的时候,都要在军营四周组织士卒捕杀,那个地段有蝉鸣,值班士卒就要收到责罚。人们都为此疲于奔命,却不知道殿帅为什么如此厌恶蝉声。后来,皇帝也听说了,当面问宋守约。宋说,“我并不是讨厌蝉声,现在国家太平无事,士兵们耽于逸乐,我这样规定是为了训练,训练士兵敏捷机智、吃苦耐劳的素质,清天蝉鸣在夏天是很不容易的。”晋朝陆士龙还专门为蝉写过一篇歌功颂德的赋,说蝉的头部有如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吃五谷是“廉”,不住巢穴是“俭”,配合时令是“信”。居然说蝉五德俱全,其实不过是借物喻人罢了。

万泽

上篇:常熟虞山游(下)
下篇:姜叶盆景美如画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09/25/000273.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