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太原人。唐高宗时历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后,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度曾受奸臣来俊臣诬害而下狱。贬为彭泽令。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又入为内史。他不畏权势,执法公正,直言敢谏,民间流传他的不少故事。
不纵宠臣。左司郎中王本立是唐高宗的宠臣,特别善于讨好高宗。他仗着高宗的宠信,一味胡作非为,满朝文武没有不恨他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那时,狄仁杰任大理丞,他查明王本立的罪行后,就毫不犹豫地请求高宗从严处置。但唐高宗却要狄仁杰赦免王本立,不管狄仁杰怎么解释,高宗都听不进去。
狄仁杰觉得在这件事上不能退让,就毫不客气地对高宗说:“陛下为什么宁可损害王法,而如此爱惜这个罪人呢?如果陛下一定要曲法赦免他,那就请陛下同时以执法不严之罪将我流放于无人之地,以惩戒后人!”高宗被狄仁杰这种执法不阿的精神所感动了,终于改变了主意,使为非作歹的王本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不枉刑杀。昭陵是唐高宗的父亲太宗之墓,有卫队日夜守护。有个卫官犯法,受到权善才将军的责罚,他就到高宗那里诬告权善才私伐昭陵的柏树,犯了“大不敬”之罪。那时的皇帝都把祖坟看得很重,所以高宗一听,痛哭流涕,下诏将权善才处死。不料,大理丞狄仁杰拒不奉诏。他说:“纵然权善才伐树是实,依律也只能免官。”高宗大发雷霆,下令立刻处死权善才。狄仁杰仍然坚持说:“陛下以臣为法官,臣须谨守法度,方为尽忠职守,岂能以数株小柏树而枉杀大将军?”他还引经据典,举出历朝历代许多事例来劝说高宗。
高宗也知道法律上没有这种规定,但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又说道:“权善才所为,情理难容,寡人很恨之,为何不可法外加刑,将他处死!”狄仁杰说:“法外随便加刑,会使天下人不知所措,除非陛下决意要改法律,否则万万使不得!”高宗终于醒悟了。让狄仁杰从容审理此案,还称赞他严守法律,让史官将此事记下来。
宽容大度。武则天当政时,讦告之风盛行。大臣之间互不信任。狄仁杰却宽容大度,从不轻易怀疑别人。有一次,武则天对任内史的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政绩卓著,不过也有不少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都是谁吗?”这对别的大臣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事,但狄仁杰却回答说:“陛下如果认为他们讲的确实是我的过错,那就告诉我,我自当改正;如果陛下也认为是有意谗害,那就不必讲了。我愿意和大家都以诚相见,和睦相处。”武则天听罢,十分赞赏他的气度。何稼祺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