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文言词汇中,表示“哭”的词语相当多,有的至今仍在沿用。如以伤感的程度和激动的情态为序来说,则有酸鼻、吞声、潸然、泫泣、哽咽、涕沱、呜咽、潺湲、失声、号咷等等。
从欲哭未哭的“酸鼻”到放产大哭的“号咷”,无论哪一种,都可说是悲哀、忧伤、愤郁等感情的自然流露。按《淮南子》的说法是“哭之发于口,涕之出于鼻,皆愤于中而形于外,如水之下流、烟之上导,夫有孰推之?但是,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喜怒哀乐不能不与社会有关。除了婴孩的饥啼寒号以外,个人的哭往往关系到时代,社会等各个方面。比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经常驾着车不循正路率意奔驰,受到山谷江湖、荒林丛莽的阻隔无法前进时,就停车大哭一场,叫做“穷途之哭”。实际上,这是他对晋王朝不满,对自己潦倒失意的无言的抗议。与此相类而时代稍后的还有个孙楚哭王武子的故事。王武子曾任太仆,是孙楚的知己。武子死后,孙楚去吊唁,在灵前痛哭流涕,十分伤心。满座官吏宾客都陪着他垂泪。忽然,孙楚停哭对着灵座说。“君生前爱听驴叫,我为你学一学。”说完,便“嘎嘎”地学起驴鸣来,十分逼真。宾客听了,都不禁大笑。这时,孙楚横着眼大声喝道:“哼!诸君不死而王武子竟死,真是可恨!”孙楚这一哭一鸣,是为了左右满座文武的悲善,借机发泄他愤世嫉俗之情。
发挥了哭的最大作用的要数楚国的申包胥了。春秋时,吴国用伍子胥之谋攻破了楚国,申包胥只身逃到泰国借兵复楚,秦王不允,申包胥就站在秦国朝廷前面接连哭了七天七夜,居然感动了秦王,出师救楚,驱走了吴国的军队。申包胥的眼泪使一个国家免于沦亡,价值很高。
有一个人的眼泪就不值钱了。南北朝有个官员叫刘怀慎,老以谄媚取悦于宋帝。宋帝死了个姓殷的嫔妃,刘从未见过她,殉葬时,宋帝对刘说:“你如能为殷妃哭奠,显出真心的悲痛,我一定重赏。”刘一听,搐搐算子,立刻痛哭起来,而且捶胸顿足,涕泗滂沱,仿佛死了亲娘一样。宋帝很高兴,就把他升擢为豫州判史。
对人们的哭,不能完全感情用事,而要作理智的分析。宋朝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一次在按政绩好坏审定地方官的去留时,见有贪官污吏就在名单上用笔勾掉。他的同僚富弼见他频频勾去一些官儿的姓名,便说:“慎重啊!你一笔勾就引起一家哭啊!”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怎么比得上一路哭!”“路”是宋朝地方建制之一,为怜悯一家哭而不把坏官的姓名勾掉,岂不是会让一路的百姓都受苦受难而哭吗?
范仲淹对哭的分析是正确可信的。而有些分析就有点儿玄乎了。《韩子》上说,郑国的子产出门,听到有个妇人在哭丈夫之死,子产听了一会,命令把妇人抓来审问。结果审出了妇人亲手杀死丈夫的真情。有人问子产凭什么断事如神?子产说:“对一个妻子来说,丈夫刚有病会发愁,哭声中有忧虑;病危将死,哭声中有恐惧;已死之后,哭声中只能是悲哀了。我听那妇人之哭,不哀而有惧,所以要抓来审问。”能以哭声中分辨出忧虑、恐惧、悲哀来,这种本领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其实,哭泣不一定限于悲痛不幸。极度的喜悦也会使人流泪乃至痛哭。这在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里表现得很清楚。第一句是:“剑外忽传收蓟北,”长期被叛敌占领的国土收复了,该是多么高兴,但第二句却写道:“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的情状如画。接下去的两句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痛定思痛,悲喜交集,哭和笑得到了统一。
最后,有句话值得一提,叫做:“妇人孺子,以哭著爱,大奸之人,以哭示信。”有些人的哭是为了欺骗别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鳄鱼的眼泪”了!兰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