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初,马相伯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考虑到若以个人建较,恐不能持久,遂请当时的耶稣会团体出面办校,由马相伯先生亲自任监院(即院长)。
第二年他除了捐助大详4万元,购地百亩外,又把当时位育英、法租界内的个人8处地产捐献出来建校舍。此事他从来也没有向学生们讲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学生李青崖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震旦学院创校时入学),1955年在写《马相伯先生传》一书时,在该校由人民政府接营的档案中看到马相伯先生的捐献单据,才开始了解到马相伯倾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的事情真相。
就在震旦学院开学后不久,有陕西青年举人于右任,因作诗辱骂慈禧太后被通缉,不得不流亡到上海,无以为生,马相伯先生从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后,马上派人去找他,让他到震旦学院入学,并免除他一切学杂费用。有人就认为马相伯先生这样做,不利于学校的开办,可是马相伯先生却毫不畏惧,并对于右任亲切地说:“余以国民一分子之义务,为子作东道主。”为防不测,还嘱咐于右任改名换姓叫“刘学裕”(是留学于的谐音),故于右任的别名为“刘学裕”。其渊源就在于马相伯先生之救助也。而马相伯办震旦学院,梁居超在日本闻悉后,还曾特地写专文予以祝贺。穆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