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泾镇北有一条与镇平行、东西而流的河道,人们习惯称为“赵非泾”。尽管水面不阔、流域也不广,但很有点名气,在早年间的《娄县县志》东北水道图上,也特意将它标示出来。不过,当时用的是“赵妃泾”这一雅称记载,而在这名字的背后,还有一个十分动人的传说。
自从宋朝因金兵进犯,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公元1225年,宋理宗赵昀接位,定国号为“宝庆”。新天子登基后,派人四处挑选江南民间绝色美女,征召入宫当嫔妃。当时泗泾也有一位林姓的绝色女子,被选入宫当了妃子。开始时她还很得理宗宠幸,可慢慢地,理宗也就喜新厌旧起来,特别是娶了奸臣贾似道的姐姐为宠妃后,理宗再也不问朝政;整日在西湖边上歌舞升平、饮酒作乐,把国家大事放手给新上任的丞相贾似道打理。而贾似道仗着自己是国舅的身份横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致使原本肥田沃土鱼米之乡的泗泾,也频发水灾,百姓苦不堪言。被征入高墙深院当妃子的林氏,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和家乡父老。所以当她听到家乡泗泾因发大水被淹后,颗粒无收,百姓挣扎在饥饿线上时,心急如焚。思前想后,就连忙收拾起自己收藏的金银珠宝细软,托自己身边的贴心丫鬟使女,悄悄出宫前去赈灾。乡亲们感恩妃子对乡梓的这番情意,就用变卖这些金银珠宝的钱去兴修水利,在退去大水后的地面上,开凿了一条河道,用以泄洪排涝,降低地下水位,确保旱涝不再受灾,永享太平。而由于南宋为赵氏天下,林氏入宫成为妃子后亦称“赵妃”,人们为怀念她倾其所藏私房造福百姓,就把这新开的河道取名为“赵妃泾”。而由于“妃”与“非”两字同音,以后就被人误写成“赵非泾”,那是后话了。
而历史上也确有赵妃其人。她去世后,不愿入葬南宋皇室寝陵,而叶落归根入葬于家乡九峰群山中的北竿山。其墓冢形如骆驼状,史称“骆驼墩”,为松江古迹之一,这是有史可证的。曹云岐先生曾在他的《泗泾竹枝词·赵妃泾》中吟唱:“天姿国色舞步轻,尚留清流赵妃泾。史载北竿存香冢,至今犹传藏玉魂。”
穆紫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