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被敕封为“上海城隍庙”

2024年04月05日  浏览量:18

秦观居江苏高邮,而其子秦湛则移居江苏常州昆绫。至秦观第六代孙秦知柔,恰遇金兵南下之乱,便随身携带光世诰命谱牒,祖宗画像,与其弟知刚、知微、知立、知彰一起渡江避难,迁居至上海闸港。元元貞二年(1296年),浙东宣慰使费容愍,以各臣居高且通儒学,举荐知柔于朝廷,被授江浙行中书省佐吏,知柔恳辞不受。此时,知立迁居赵屯村(青浦赵巷)、知微迁居上海元团。知刚、知彰仍复归扬州故里。知柔生有二子:长子名良显,次子名良颢。良颢传二子,长子名裕伯、次子名享伯。

秦裕伯字蓉卿、惟镜,号景容。生于元贞二年,“幼侍父宦游京师”,见识多广,聪颖好学。成年后,本应顺利走上“学而优则仕”之路,但困于时局,由太学生会试京都,于至正甲申(1344年),48岁才得进士。

至正十年,秦裕伯升任高密县知县。这是他仕途中比较出彩的一段经历。当时的胶东本岛地势低洼、盐碱严重。秦裕伯指导民众挖掘四周为渠,用以储存雨水,又在渠外筑墙,用来防止积水过多。此后,连年收成大好。同时,秦裕伯把盐民的赋税按产量、收益之多寡分成三等九品,避免了“一刀切”,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山东高密,虽动大役而民不知扰,“民德之立碑”。比如,在秦裕伯的规划领导下,新建的高密县城墙周边有五里长,辟有东、南、西、北四门,城门均牢固且铺设砖瓦,能遮蔽风雨。同时,增办几十所教育机构,使孩童有了更好的读书条件。

至正十三年,秦裕伯调任福建行省郎中。当时的福建,有不少刁顽之徒和盗匪。秦裕伯恩威并施,规定盗匪首次捕获,酌情发款令其自谋生活;再捕获则杖责几十,让其耕田;第三次则数罪合科,加重罚。不久,当地盗贼匿迹百姓无不称颂叫好。

元末,世道纷乱,时有战乱。58岁那年,秦裕伯辞官回乡,但他始终关注着时势的变化。“毕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历代奏议,日取阅知”。

明洪武元年前后,朱元璋先后“三聘”秦裕伯,分别发出《聘裕伯公御书》《再聘裕伯公御书》《三聘裕伯公御书》。前两次秦裕伯分别以“为母守孝”“因病不起”等原因婉拒,请求“投鹿于山、放鱼于渊,不出花围,物遂其天”。可当朱元璋第三次征召时,性质就很不一样了。《上海县志》有记载:“太祖于书谕之曰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出,恐有后悔”。到这一地步,秦裕伯若再推辞,不仅会招致杀身之祸,还可能殃及桑梓。于是,不得不妥协了。入朝以后,秦裕伯先获授翰林侍读学士,后担任诏书侍御史。洪武三年,秦裕伯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同为京畿主考官。这一时期,秦裕伯还与朱元璋一起讨论社稷治理等问题,《明史》称其“甚见宠待”。

在秦裕伯75岁之时,朱元璋突然命他出任陇州知州。按当时秦裕伯的官职来说,即便是外放,至少也应当是知府,出任知州显然有被贬的嫌疑。于是,秦裕伯以病辞官不就,再回故里。秦裕伯卒于洪武六年,讣闻于朝,太祖闻之哀悼:“裕伯生不为我臣,死当为吾士。”,遂下诏钦封他为“上海县城隍”。早年间,在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三位城隍君爷,一位是正宗的,一位是借来的,一位是补上的,故而有“上海城隍庙,一庙三城隍”之说。1291年,上海由镇升格为县,这就是上海历史的发端。当时上海还设定出自己的城隍老爷,就将松江府城隍爷在上海的别墅--松江府城隍行祠权作上海城隍庙,位置在今天的永嘉路12号处的谈井庙。后来在城隍庙后面的瞿家弄建起了城隍庙,由于没有选定主城隍爷,就借了金山卫的城隍爷霍光供上,所以最早的城隍庙又叫霍光神祠行祠。到了明朝洪武六年秦裕伯去世后,明右祖钦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神。明永乐年间,上海重建城隍庙,由于是在元霍光行祠上改建,故前殿供的是借来的城隍爷霍光,后殿供的才是上海城隍爷秦裕伯。1937年“八·一三”事变日军占领南京后,人们又将清朝上海名将陈化成的塑像搬入老城隍庙霍光背壁后供奉。于是上海老城隍庙便有了一庙三位城隍爷。而在松江西塔弄底的秀甲园址还设有“陈公祠”,供奉陈化成的神位。因此,除了霍光,上海老城隍庙的城隍爷有两位都与松江有牵连,而秦裕伯这位城隍爷的有关史料,从前些年在松江区九亭镇夏家塘村秦氏第33世孙处发现的《泗泾秦氏宗谱》中得到考证确认。

上篇:“旗杆头”的典故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4-04/05/000821.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