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坐落于泗泾道院弄(现改为文化路)底的城隍庙,前身叫“小武当”“祥泽道院”。按碑刻记载,该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由涨干山迁至泗泾镇的,旁边的弄堂被称之为道院弄。到清朝乾隆年间又重建,在重建时,又新建斗拱式庙门一座。
据说该庙门的式样和结构,在江南地区也仅有一只半,一只在何处暂且不知,还有半只就算这庙门了。整个庙门顶部(额)仅靠门框边柱子支撑,狭小的底部,六七层斗拱叠连叠,越到上面就越显得凸出,因上下相差大,故重心稍微有些偏差就会倒塌。传说当时的建庙师傅,造好后即塌,倒塌了再造,屡屡失败,但这并没有使他泄气。有一天,他刚把门顶造好,却眼看又将倒塌,急得他双脚直跳,眼睛发呆。突然从他身后走来一位穿长袍的白胡子老人,一边说“塌不了,塌不了”,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一根铁链条和一把铁梳子,只听见“嗖”的一声,举手抛向门顶。嘿,说来真神,将眼看要塌的门顶一下子给固定住啦!“宝贝,宝贝!”建庙师傅感激万分,想起身道个谢,可转身一看,那老人早已影迹无踪。这时他恍然醒悟,遇到了仙人啦!不由得朝天连连打躬作揖,斗拱式庙门终于造成了。当人们远望该庙门,层层斗拱之上龙脊四角翘起,形虽小却显得十分壮观大气。抬头近看犹如小人头上戴了一顶大帽子,头重脚轻,一副摇摇欲坠的样子。但时过两百多年,经过无数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依然完好无损。
后来在拆庙门时,有人特地到工地上仔细看了一下,龙脊内果真藏有一根铁链条,把两头牢牢攀住,斗拱下面还有一块梳齿状的扁铁,这就是传说中所谓的“铁梳子”,当然这并非传说中的仙人宝贝,而是当时建庙时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
杨仁云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