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肖军、肖红也是如此。肖军原名刘鸿霖、刘蔚天;肖红原名张廼莹,他们于“九一八”事变后,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东北逃了出来,相爱结婚后,他们发表文章开始用刘军、三郎和哨吟的笔名,1935年到上海后,由于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热爱和敬仰,刘鸿霖特意将“红军”两字拆开做了他和张廼莹的笔名,意即“小小(‘肖’的谐音)红军”的意思。因此,《生死场》出版时署名“肖红”,《八月的乡村》出版时,即改署名为“肖军”。
我们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名字,也一直令人难以理解,不知为什么一位革命将领的名字要用一个女性的“萍”字?直到从报纸上看到故事片《龙泉剑》摄制组走访张部长的报道后,才了解到张部长对剑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萍”字,取之名剑“青萍剑”中的“萍”字,“爱萍即爱剑”,难怪他每年都要买些龙泉宝剑,赠送给国际上的军界友人了。
这样看来,作家的笔名,名人的名字,一般都暗喻了自己的思想、性格、爱好、志向,有较深的寓意。然而,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家的笔名,并没有那么多的考虑,如老舍的名字就是如此。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名字,就是把姓一分为二,以后为了简便、易记,笔名取为“老舍”,如此而已。又如杰出的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当《雷雨》剧本准备发表时,署名也是围着自己的姓打主意的。他先把“萬”(繁体字)字拆开,成了“艹——禺”,即“草——禺”,但“草”字不像一个姓,于是按照谐音,选了与“草”字发音相近的“曹”字,这样就成了“曹禺”这个笔名,而且既不与别人重复,也颇新颖,所以一直使用到生命的最终。
数学家华罗庚的名字更有意思,这是他父亲为他取的乳名。他在江苏金坛县“乾生泰”小杂货铺里呱呱坠地后,他父亲华老祥刚好背了一个箩筐进店,这时接生婆向他贺喜,年过四十的父亲把儿子抱在怀里笑嘻嘻地看了看,然后拿过一个箩筐把孩子轻轻地放在里面,接着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箩筐说:“进箩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这样,这位未来的数学家就叫华罗庚,并且一直未改。
著名诗人艾青的笔名来历就更奇了。他原名蒋海澄。1929年诗人到法国去学习,在巴黎一个旅馆登记时,那个接待的人员一看登记的姓就乐了,好奇地说:“蒋介石来了!”原来,蒋海澄的法文译音和蒋介石的发音有些近似。后来诗人回国后在上海从事进步艺术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下了他的成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出于对蒋介石的憎恶,而把自己的姓“蒋”字打了个“X”,“X”在上面只露出了一个“艹”字头,于是成了“艾”字,而艾字和方言“海澄”的“海”字同音,然后再根据“澄”的同音配了个“青”字,这就成了笔名“艾青”,从此这个笔名闻名遐迩,远播海外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