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字稚川,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文学家。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他一生写了两百多卷著作,对祖国的医学、文学、化学、思想理论都有重大贡献。
葛洪十三岁时就死了父亲,家境非常贫寒,这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可是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始终不渝地坚持学习,所以后来才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葛洪的父亲在世时,家里收藏有很多的书。后来由于战乱和火灾,这些书都丢光了。葛洪穷得买不起书,只好向人家借书来读。葛洪每天上山砍柴,卖了钱,除了维持生活以外,余下来的钱就去买一些纸笔。晚上,他就把借来的书一篇篇抄下来。为了节省纸张和便于携带,葛洪抄书时都是在纸的正反两面书写,字体又小又密。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葛洪自己抄的书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葛洪读书非常广泛,为了找书读或者向人请教问题,葛洪常常到处奔波,长途跋涉。后来,他读的书总数达到一万卷,仍然感到自己知识太少。他在江南再也找不到没有读过的书了,曾经下决心到京都洛阳去。因为战乱,路途不通,葛洪没有走到洛阳就中途折回来了。一直到晚年,这在葛洪心目中仍然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呢。成为著名的学者后,葛洪仍然喜欢抄书。这时,葛洪不再整部书整部书地抄了,而是抄录精华,摄取要点。这样,用的时间不多,葛洪就把自己研究工作的资料积累起来了。有人对葛洪说:“你只抄录摘要,不是太支离破碎了吗?”葛洪笑着回答说:“去水里探宝的人,拾到了美玉,就把石头丢掉。我抄书时,只抄精华,就好像摘下翡翠鸟的羽毛,又好像取下犀牛的角和大象的牙一样,为的是尽快地把有用的东西拿到手,有什么不好呢?”
葛洪从小就性格孤僻,不爱玩耍。当时,孩子们喜欢赌博、斗鸡、赛马、戏狗,葛洪却从来不去干这些事。有一天,一个朋友硬拉他去看别人下棋。下棋的两个人都是高手,兴致勃勃围看的人也很多,葛洪站在那里发呆,一心想着自己要读的书,连棋盘也没看一眼。很多年以后,他的朋友还笑话他“不知道棋盘上共有几道线,也不知道一盘棋共有几个子儿哩。”
葛洪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不少诗赋文章。成年以后,他经常翻阅自己年轻时候那些作品。凡是遇到有毛病的地方,他就动笔修改。他经常感叹时间太少,不能把写过的东西都重新认真地加以字斟句酌。他曾经说过:“我把原来的文章改好一个字,比我写一篇新作品更让我高兴。”他就用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哲学著作——《抱朴子》八卷。何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