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盛夏酷暑话西瓜

何再云
2021年08月25日  浏览量:63

西瓜是被子植物,属葫芦科,含丰富的维生素,有清热利尿的功效,是盛夏消暑解渴的妙品。

西瓜原产非洲热带,中世纪引进中亚后逐渐东传,于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传入中国。五代时,同州郃阳县令胡峤曾羁居契丹七年,回国后写了一篇《陷虏记》,记述他的这段经历,其中说到他从回纥带回了西瓜种子。回纥是我国古代居住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及天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因为这瓜是从西部传入我国的,所以称之为“西瓜”。自此以后,中原地区才开始有西瓜的种植。

西瓜在中国传播很快。五代末,江南地区已有西瓜。据陶谷《清异录》记载,当时盘踞江浙的吴越政权,其宗室子弟在暑天相聚,往往先取一西瓜打赌。各人猜测这瓜内有多少粒瓜子,然后剖瓜点子,谁猜的数字同实际瓜子数相距最远为输,输者设宴请客,这种别致的赌法称作“瓜战”。宋元时期,西瓜已为人们所普遍喜爱。这从著名诗人贺方回的《秋热》诗“西瓜足解渴,剖裂青瑶肤”中便可见其端倪。元代诗人方夔在《食西瓜》中写道:“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描写人们在吃西瓜时津津有味的情景,是多么逼真、形象啊!《挥麈录》中有一个故事,说是北宋宣和年间,蔡君安提举秘书省,于夏日在道山聚集馆中属僚吃西瓜消暑。他让属僚罗列关于西瓜的典故,举出一条典故得吃西瓜一块。大家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校书郎董彦远一口气说出了好几条人所未闻的冷僻典故,满座为之叹服。当然,作为奖赏,他比别人吃到了更多的西瓜。

到明清时期,西瓜又同民间风俗结下了不解之缘。北方地区,人们将少量西瓜一直贮放到中秋节,于中秋月夜时将西瓜切成莲花瓣状,用来供月。江南地区,人们在立秋这一天,用西瓜祭祖,阖家吃西瓜、饮烧酒,以迎新凉,于是,立秋吃西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着西瓜的普遍种植,品种不断增多。清代,北京地区有三白瓜、黑皮瓜、黄沙瓤、红沙瓤等品种;江南地区则有白瓜、笪筩瓜、金子瓜、荐福瓜、徐家青等名目。尤其是苏州虎丘一带出产的徐家青,皮薄瓤松,味甘多汁,被推为一时名种。以后,各种西瓜越来越多,仅在上海地区就有解放瓜、台种瓜、印尼种瓜、蜜宝瓜、新澄瓜、湘蜜瓜、中育一号瓜等多种名种西瓜。其中中育一号瓜为中国农科院育成的新品种瓜,皮薄多水,肉质细嫩,甜度极高。而近年来上海地区的8424西瓜更为人啧啧称道。不过,品种优良的西瓜也并非只只尽如人意。这里面,还有一个成熟度的问题。过生的瓜,肉质坚结,甜味不足;而过熟的瓜,肉质沙老,倒瓤少水。要想常吃好瓜,最好得学会挑选西瓜。有些人习惯于以手指叩击西瓜,从其声音的清浊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这种方法准确性不高,很容易失误。

俗话说:“买瓜看皮色”。从西瓜的外表去识别其生熟是简单而又比较可靠的方法,凡纹理清晰、皮色发亮、底部深黄、瓜蒂微陷的一定是成熟的瓜。挑出这样的瓜,再用手掂分量。如分量过轻,与个头明显不符的,则是过熟的瓜。掌握这些诀窍,只要稍加实践,便不难挑选好瓜了。

西瓜一身全可食用。瓜瓤不必说,瓜子经加工后是精美茶食。大瓣的酱油瓜子,小瓣的奶油瓜子、玫瑰瓜子、小刘瓜子,是新春佳节亲友饮茶聚话的必备小食。西瓜的外皮腌后晒干,到秋天取出,切成细丁,与鲜毛豆一并蒸食,味极隽永,是江南地区传统的风味佳肴。西瓜的内皮切成条状,稍加腌制后放酱油、麻油拌食,清脆爽口,当作早饭小菜,十分相宜。正因为如此,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是不肯将吃剩的西瓜皮和西瓜汁轻易丢弃的。

最为有趣的是,古人竟将西瓜瓜瓤镂空,在瓜皮上雕刻出花鸟人物等各种精美图案,暑天悬挂在宴席上方,称为“西瓜灯”。据说宾客观赏西瓜灯,可以涤烦去热,心里会产生凉爽的感觉。清代诗人黄之隽写过《西瓜灯十八韵》,将西瓜灯的制作、功用描绘得淋漓尽致。“好因消暑供清赏,技巧惊人是偃师”。这种“望瓜消暑”的方法,想必是受曹操“望梅止渴”典故的启发而制造出来的吧。

何再云

上篇:趣话喝啤酒
下篇:夏季豆腐如何防酸
分享到

↑ TOP


http://1.15.183.186/Content/weixinlogo.png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
http://1.15.183.186/content/2021-08/25/000215.html
新民晚报社区版古镇泗泾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