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九月九、“踏秋”节。要说“重阳”之说,缘与“九”字相关,这源于《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为“重阳”。而九又与“久”重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个值得庆祝的好节日,取意于亲情、友情天长地久之意。况且“九”为单数中最大者,故重阳又与尊老、敬老合情合意,所以重阳节又成为我国的老人节。
在民间,重阳又是秋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在度过了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也许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在传统民俗上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重阳节俗也就围绕着人们在这一时令的感受而展开。
据推考,重阳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它的起源,最早可以推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重阳已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只是在帝王宫中进行的活动。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已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边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宫中的重阳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里,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以后,重阳的民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至于“重阳节”的名称见诸于记载却是在三国时代的事。据曹操的儿子曹丕所作《九日与钟繇书》中载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重阳九事”是指在重阳节开展九项活动。这九项活动是指: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佩吴茱萸、办迎霜宴、放纸鸢、赏菊花、迎女归宁、外出登高和踏秋散步。
吃重阳糕:重阳吃糕,是很重要的一个传统。糕与“高”同音。据《西京杂记》,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各具特色。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一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江南城乡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面面颜色不同的三角形小纸旗,其中以插黑色的“黑虎”小纸旗最为珍贵,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望远”的意思,而用小纸旗代替茱萸。时下人们吃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民间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类糕点一拘一格,都称之为重阳糕。
饮菊花酒:九月九为重阳,酒又为阳水,而重阳的酒更是最好的阳水,能壮筋骨、补髓延年、益寿耐老。菊花酒因而被视作重阳必饮酒,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长命酒”。用菊花酿酒,这自汉魏起就有成法。其中,以炼丹著称的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载道:“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是为民间最寻常的普遍的做法。
佩吴茱萸:茱萸因盛产于吴地(江浙一带)故又名“吴茱萸”“越椒”或“艾子”。春天开白花,秋天结紫黑色果实,气温强烈,可入药,有温中、止痛、湿气等功效。茱萸还可治疗霍乱、根可杀虫,佩吴茱萸可以防蚊虫叮咬。重阳节前秋雨连绵,时常整日不见阳光,阴霾的天气容易让人精神萎靡,衣物也易霉变。吴茱萸结果正当重阳,又有消毒,防虫的功效,于是佩吴茱萸就成重阳习俗中的一部分。
办迎霜宴:有关“迎霜宴”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据《明宫史》记载:“九日,驾幸万岁山,或兔儿山,旋磨台登高。喫(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至于为何要吃麻辣兔,有种说法是“霜为素白,霜兔即白兔”,重阳常在霜降之前,故要迎霜,吃迎霜兔。另一种说法是,重阳吃兔的习俗源于契丹,《燕北杂记》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
放纸鸢: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以来代代相传,重阳时更有放风筝的习俗。在北方,春秋两季都是少雨时节,天晴多风,故以清明、重阳为界,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候。而在南方,春季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大半放不了风筝的,只有重阳时,天高云淡,风轻日明,风筝才可乘风而上。清嘉庆《澄海县志》载:九月重阳“是月竞放风筝”。清光绪《潮阳县志》也说:重阳“儿童多放纸鸢”。
赏菊花:重阳日,民间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之为“菊花节”。而农历九月又俗称为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花赋诗已成时尚。而在我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两宋时期,民间重阳赏菊的风气较盛,无论皇族还是百姓,皆倾城出动。北宋东京菊花品类之繁多,已达七八十种之多。酒家还会把菊花扎成门户招揽客人。到了明清年间,菊花更是成为市井必备,被堆砌成山纷列于商铺酒肆门前,终究要去争奇斗艳了。
迎女归宁: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有记载:“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古时女子成婚后,轻易不能回娘家,一年下来,难免烦恼。重阳回家省亲,正好抽身而歇,在家人处寻些慰藉。在当时,这甚至已成妻子的一种权利,“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
外出登高和“踏秋”散步:古人于重阳外出登高,往往是与“踏秋”散步联系在一起的。所谓“踏秋”往往与“踏春”相对应而言。不同的是“登高”,但也不外乎饮酒作乐。因而登山是野游,佩吴茱萸是游戏,饮菊花酒吃菊花糕,更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重阳之于古人,游乐成分居多,而由于必饮菊花酒,更是有狂欢的意思在内。有诗文:“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风落帽而不觉,月下醉而起舞。”
何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