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和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在苏洵父子(后人合称“三苏”)成名前,欧阳修已经担任翰林学士等官职,不仅政治地位高,且在文学上有很大的影响。而苏洵父子的文学才能,都是在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下,才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重视。
苏洵是四川眉山人,比欧阳修只小两岁,他在二十七岁以后方发奋读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弄通了六经和诸子百家,并出了《权书》、《衡论》《几策》等一系列击中时弊、文笔犀利的政论文章。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张方平任成都府行政长官。他听说苏洵学有成就,便向朝廷推荐。但整整过了两年,尚不见朝廷的答复。他考虑到自己的推荐不起作用,就又把苏洵介绍给欧阳修,想通过欧阳修的影响力,使苏洵的才学得以发挥作用。
欧阳修与张方平原有政见矛盾,但并不因此而对他推荐的人心存芥蒂。他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大为赞赏,高兴地说:“这多像荀卿子的书!”竟把苏洵比作荀子,他还写信给张方平,对张方平能向他推荐这样出色的人才表示感谢。欧阳修迅即起草了《荐布衣苏洵状》,将苏洵及其文章再推荐给仁宗皇帝。在推荐书中,他称赞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道”,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苏洵果然得到皇上的启用,破格授予校书郎的官职。而苏洵也不负欧阳修的推荐,在翰林院工作得十分出色,获得同僚们的交口称誉。
苏洵和苏辙自幼刻苦学习,于嘉祐二年(1057年)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在这次考试中,考官梅尧臣在阅卷时发现一份文采斐然、见解出众的试卷,将它呈请主考官欧阳修过目,欧阳修读后赞叹不已,坚持定为高等。发榜以后,才知道是苏轼的卷子。而苏辙的试卷也很不错,他们兄弟两人双双中了进士,被传为美谈。
欧阳修尤其感到苏轼在文学上会超过自己,但他并不因此而不安,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在给梅尧臣的信中说:“老夫当避路,让他出一头地也。”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让贤精神。
苏洵父子,父亲被欧阳修推荐给皇上,儿子被欧阳修录取为进士,一时传为佳话。尤其是自那以后,士大夫们都争相传诵,“三苏”的文章,许多学者也都模仿他们的笔法,顿使文风为之一变。
欧阳修一生识拔过不少人才,而对待“三苏”只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例,今天重温这样的动人故事,似乎能从中感受到一些教益。相益辉